清军左翼大军几乎全部聚集在永定门外,岳托的右翼军也在向这里运动,一时间京城南面乌云密布,战争的气氛极其浓厚。虽然很多人不相信多尔衮会不惜代价攻城,但毕竟被数万精锐兵临城下,京城不容有失,城内的军队全部调到了这一面,还动员了许多青壮协助守城,守军日夜巡逻,不敢怠慢。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为了如何守城及驱逐清军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以左都御史唐世济为首的主战派提议搁置争议,调回文登营,会同关宁军及山西等边镇军队与清军决战,解京城之围。
“京师被鞑子大军围困,全城戒严,光凭城内的守军和青壮,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万一被鞑子攻入城内,这金銮殿上的诸位都是大明的罪人!”唐世济慷慨激昂地说,“臣恳请陛下,调回文登营,并派得力大臣督师,统领各路勤王兵马驱逐鞑子。”
这番话伟光正,除了杨嗣昌等少数议和派大臣之外,多数大臣都深以为然,频频点头。
有亲近杨嗣昌的言官站出来反驳:“文成伯陈雨倒行逆施、飞扬跋扈,残害镇守中官、拒绝兵部命令,这些罪名还没责罚呢,怎么能重用?”
陈新甲出列说道:“文成伯虽有过错,但瑕不掩瑜,其练兵打仗的才能毋庸置疑。如今鞑子大军压境,国难当头,那些无关紧要的过错就不值一提了。陛下,臣以为,完全可以下旨勒令陈雨将功折罪,如果能顺利击溃鞑子,驱逐奴酋多尔衮,保京城不失,之前的事情,不妨一笔勾销。”
陈新甲的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赞成,毕竟文登营成军以来打过几场硬仗,战绩彪炳,这样的军队拉出来和鞑子较量,比起其他各路人马更有底气。相比之下,杀个把阉人又算得了什么?在很多人眼里,这些与文官集团争权夺利的太监死得越多越好。当下就有不少人纷纷站出来表态:“陈部堂所言甚是,臣附议。”
崇祯有些为难,他虽然不想与多尔衮拼个你死我活,保留议和的希望,但这节骨眼上压制主战派的声音,显然不是个明智的主意,弄不好还要坏了自己的口碑和名声。他征询地望向杨嗣昌:“杨爱卿觉得如何?”
杨嗣昌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镇定地反问:“诸位心系社稷,关心京师安危,自然是极好的。但杨某问一句:谁愿意主动请缨,统领勤王兵马,与奴酋多尔衮决一死战?”
这句话一出,原本喧闹的大殿慢慢安静了下来。
众人心里都暗道:这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的督师位置有毒,已经折了个卢象升,有前车之鉴了,谁愿意跳进这个火坑?多尔衮文武双全、声名在外,与这样的名将交手,谁也不敢轻言取胜,一旦吃了败仗,必定是要背锅的。
就连态度最坚决的唐世济也不敢接话。他倒愿意接过这烫手山芋,出城博一把,为自己捞取入阁的政治资本,但如果文登营不加入勤王大军的序列,自己又未必指挥得动高起潜节制的关宁军,那么担任督师,不但得不到功劳,还会陷入无底深渊。
杨嗣昌成功压制了唐世济等人的势头后,转向崇祯,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多尔衮统领大军在安定门外叫阵,未必是抱着攻陷京师的目的,多半是为了炫耀武力,同时增加自己在满清权贵中的名望。既然仗很难打起来,不如派人出城与其沟通,只要他撤兵,大明就愿意与伪汗皇太极商谈议和一事,以边关数年乃至十几年的安宁,来换取时间,腾出手剿灭流寇,稳定江山社稷。等中原平定之后,辽东自然可以徐徐图之。”
众人哗然,这位新晋阁老终于捅破窗户纸,光明正大提出议和一事了。
回过神之后,就有数名御史先后出列,言辞激烈地驳斥议和的建议。
“……大明立国数百年,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如今与蛮夷议和,岂不是令国之尊严毁于一旦?”
杨嗣昌没有惊慌,沉稳地说:“勾践有卧薪尝胆之举,韩信也可受胯下之辱,一时的忍让,换来江山社稷的稳固,有何不可?尔等只会纸上谈兵,空谈误国!若是派尔等发兵平辽,可愿领命?”
这一招“你行你上,不行别bb”再次成功,几名御史知趣地闭上了嘴。打打嘴炮就行了,真要派去辽东苦寒之地与鞑子死磕,那真是倒了血霉了。
崇祯见反对的声音减弱,连忙抓住机会拍板:“朕觉得杨爱卿言之有理,那就派人出城与奴酋多尔衮磋商议和之事,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如果不行,再动刀兵也不迟。”
杨阁老提议、皇帝站台,强行推动议和的方案,即便有人反对,也无济于事。第二日,兵部派出的使者就被吊篮縋下了城墙,直奔清军军营而去。
与此同时,暂时驻扎巨鹿县的文登营也接到了圣旨。不过这道圣旨不是给陈雨的,而是给卢象升的。
重伤未愈的卢象升在亲兵的搀扶下战战巍巍接旨,本以为能听到好消息,可是传旨太监一开口,就如同晴天霹雳,将卢象升的精神彻底摧毁。
“……朕赐汝尚方宝剑,命汝总督天下勤王兵马,汝却胆怯避战,不惜自残。朕现令汝即刻返回京城,交还尚方宝剑、接受惩处,不得延误……”
“噗”的一声,卢象升当场喷出一大口鲜血,脚下一软,直挺挺地倒下去,幸好被亲兵扶住。
陈雨得知后,命人将传旨太监乱棍打出,然后带着郎中来看望卢象升,却发现他精神萎顿、气若游丝,已经奄奄一息了。看到这一幕,陈雨心知肚明:卢象升的伤很重,身体极其虚弱,现在皇帝的圣旨打破了他心中最后的希望,失去了精神支柱,内外交困之下,只怕命不久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