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事在人为

大明铁卫 小雨非非 3284 字 3个月前

顾大锤说:“问得好,勾军本就分为提本军和家丁两种,前谓之跟捕,后者谓之勾补。跟捕就是追捕逃匿的本军,难度要大的多,相比之下,到本军原籍勾取继丁不仅容易,而且有利可图,所以,本朝的勾军一般都是指勾补家丁。军户如果没有挣下官身,那么世代为军,不得脱籍。每户除出一名正军之外,必须留一名余丁作为备用,勾丁的对象就是这种余丁。”

陈雨心想,所谓勾取继丁有利可图,大概就是负责清勾的官员讹诈军户,用银子买平安,换取免于被勾补的机会。相比之下,追捕逃匿的本军确实难度大得多,人都跑了,这年代有没有网络和户籍,上哪找去?

顾大锤继续说:“至于为何要到原籍勾丁嘛,则要从卫所军的渊源说起。卫所军的来源一般分为从征归附垛集谪发四种。除了从征是太祖起兵时自愿从军之外,其余几种都是被强迫从军。从征军凭着功劳,可以挣个出身,而且官职可以世袭,归附垛集则注定只能为军士,能做官的属凤毛麟角,以罪谪发的‘恩军’地位最低,一人获罪,罚及子嗣。而入军后,多半会被调到外地卫所,军户的原籍未必就在卫所本地,所以必须要凭借军籍黄册赶赴正军原籍所在地勾丁。”

“我明白了,所谓清勾,就是拿着军籍黄册按图索骥,挨家挨户把余丁抓去补役,如果需要的话,还要赶赴外地找到原籍?”陈雨问道。

“正是如此。”

陈雨点了点头,然后问到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那么清勾的职权由哪一级官府行使,具体由何人操持此事?”

顾大锤叹了口气:“原本朝廷派出了清军御史,主持各省清勾事宜,各地卫所州县委任专人负责。可是卫所状况一年不如一年,打仗都靠募兵了,谁还记得卫所军?朝廷也许多年没有拨付专款用于清勾,从天启年间开始,清勾已经名存实亡,无人问津了。你想靠这个办法勾补军士,只怕是有心无力。”

陈雨并不这么认为,只要朝廷有这种制度,能提供名义就行。至于无人推动也无须担心,只要经费到位,一切都不是问题。在现代坐机关那会,不管什么狗屁倒灶的工作,也不管以往怎么无人问津,只要领导重视,交代下来,再拨下专项工作经费,下面的人呼啦啦就动起来了。体制内的事情,只怕没有哪个穿越者比陈雨更明白。现在他有银子,而且有一定的关系可以动用,这件事情,并没有顾大锤想象的那么难。

他没有回答顾大锤的疑问,直接问:“卫所州县委任专人负责?那么是不是找到卫所就行了?”

顾大锤有些惊讶:“问一问也就算了,你还打算真的做?一般来说,流程是这样的:卫所核实军籍黄册,然后交由原籍所在州县官府执行,每勾补一人如实填写黄册,完成勾补之后交由卫所再度核实,最后层层报清军御史。现在朝廷根本没有派清军御史来山东,谁来推动此事?卫所也好州县也罢,谁会理你?再说本千户所的军户原籍在附近州县的并不多,有些是江浙福建的,还有的是陕西甘肃的,难道你还打算为了勾补几个继丁奔赴各省?简直是疯了……”

“了解了。”陈雨弄清楚具体的流程之后,信心满满地站了起来,“事在人为,此事是否能成,千户大人拭目以待吧。下官就先告辞了,等勾补的军士来到所内后,还要请您帮忙总揽大局呢。”

身在卫所,虽然比起营兵有很多缺陷,但是这种补员的制度是营兵所没有的,大可以好好利用,扩充队伍。陈雨弄清了清勾制度的来龙去脉,自然会不遗余力地推动。

看着陈雨的背影,顾大锤有些愕然,到底是自己听错了还是他疯了,没有清军御史调度的情况下,这种自下而上推动的所谓清勾能成功吗?

回到家中,陈雨叫来张富贵,问:“猴子,这个月的流水都收上了吗?”

张富贵知道他问的是什么,点头道:“牟老中这个月送来了二千两,据说是登州的叛乱影响了那边的私盐贩卖,所以比上个月少了一千两。三大盐课司的三千两倒是早早交来了。”

“恩,牟老中这个理由倒是合情合理,登州那边都在打仗,私盐过不去,不过现在已经平定下来了,从下个月开始应该就会恢复正常了。你把这个月的流水留一半,其余的藏进地窖。然后带五百两银子明日跟我出一趟门。”陈雨吩咐了几句,然后准备让张富贵下去做事。

这时他想到在黄县被李应元暴起袭击的那一幕,迟疑了一下,说,“叫上几个身手好的弟兄——身上有银子,怕路上有人不开眼。”虽然卫城离千户所不远,而且这一带都是军事化区域,很少有拦路劫财的蟊贼,但是小心使得万年船。万一有人动坏心眼,多几个人就多层保障。

张富贵应下来,顺口问:“要不要叫上顾小姐?”

陈雨没好气地说:“她又不是我的保镖护院,好歹也是上官的女儿,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成何体统?再说了,咱们的事情,少让她掺和。对了,说起来,她潜入军中你隐瞒不报的事情还没找你算账呢!”

张富贵脖子一缩,赶紧替他披上外衫,忙不迭地说:“十月天气有些凉了,莫着凉。俺的错,先记着,以后慢慢算账也不迟。现在要跟着你去办正事呢,要是打俺几军棍,走不了路,俺痛几天是小事,可你身边没人使唤怎么行?”

陈雨气得笑了,提脚踹了过去:“瞧你这惫懒样,别以为你犯错就不会打军棍,下次再犯,新账老账一起算,不打折腿不算完!”

“记住了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