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为顾君来到仰光。而参加新加坡美术双年展的决定,亦是追寻他的脚步。”
“我现在只是希望,在他将来光芒璀璨的时候,不要被他抛得太远。”酒井胜子微笑。
酒井小姐这句话是在对小松太郎说的。
可是莫娜还是觉得,自己没来由的又被当胸插了一刀。
……
19世纪流传至今的艺术评论家姓名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人就是吉奥瓦尼·莫勒里。
他是一个意大利人,达芬奇的老乡。
《油画》杂志创刊时的三位编辑之一。
那时候还没有视觉艺术版块这种笼统的新型词汇。三位编辑一位油画主笔,一位水彩主笔,一位素描主笔。莫勒里就是专门负责撰写素描评论的主笔人。
他研究发现,每一位大师的速写作品中,诸如描画手指耳朵等精巧的细节时,素描都会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
大师所画的素描线条,收放自如,绵密交织。
铅笔绘画出的精确艺术线条就像普通人的涂鸦般简单。
他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笔势”。
教室的角落处,顾为经现在就感觉到,他正在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笔势。
在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
他的心跳都有些加快了。
在素描中形成个人气场般的笔势,就是迈入素描专家领域的显著特征之一。
就像东夏在评点书法作品中,称这个书法家的已经登堂入室。往往会说他的笔墨骨架已经有了自己的“书体”。
素描和书法用的绘画工具和纸张不同,可都是用精妙的笔墨结构彰显风情的艺术。
所以在这一点上,两者的评价标准是很近似的。
万变不离其宗。
这不是顾为经第一次感觉到笔势这种东西,使用【门采尔的绘画基础心得】这个技能时,他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笔势”。
门采尔最典型的个人风格是解剖明确、风情豪放。
笔法生动、富有表现力。
老前辈曾经将坚硬的铅笔、柔和的木炭、厚重的粉笔、轻快透明的水彩等工具融于他的素描之中,使素描产生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
顾为经绘画彩色铅笔画时,就被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所“塞满”了。
在海伯利安先生频道的视频中,那位评委小姐点评他的创作风格,评价他的用笔带着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插画家,洛克威尔的感觉。
不是顾为经画的和洛克威尔像。
而是洛克威尔是门采尔的亲传弟子,两个人都画的和门采尔像。
但技能带来的素描“笔势”只是一张几百秒钟的短期体验卡。类似老僧呼的一下给你灌了一甲子的功力,又呼的一下给你吸走了。
和真的由脚踏实地的素描进步而在笔尖诞生出的那种朦胧感觉时,心里的成就感,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
“精确。”
顾为经画瓦特尔教授发下的素描小格子的时候,才发现Lv.5和Lv.4最大的不同依然是精确。
精确是形成个人“笔势”的基础条件。
只有将指尖的铅笔使用的如臂指使,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谈什么绘画风格。
画的七零八落,大字写的一笔狗爬,只要坚持几年持之以恒的“丑”的一如既往,你也能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与书法流派。
难看也是一种风格嘛。
然则这样的作品称什么“笔势”、“书体”当然就搞笑了。
能够画出受控制可以复现的美好景制,才是素描专家的本领。
职业一阶的素描水准在涂小格子的时候也很精确。
可是进入了职业二阶,顾为经下笔的时候,就已经有把刻板的精确进一步提升到“写意”两个字地步的意味了。
他之前画小格子的时候,画的只是快,却要全神贯注的盯着小格子的边沿,时刻控制着用笔的界限。
涂到后面,则形成一种死板的肌肉记忆。
要是瓦特尔教授素描纸上的小格子大小边长不同,亦或顾为经忽然想改变线条的长段,难免就有些手忙脚乱,笔迹在格子的边沿处形成出界或者留白。
现在不一样,
顾为经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着自己的线条,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粗就粗,想浅就浅。
爱画多长就画多长。
他可以在任何地方将线条断开,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将线条天衣无缝连接在一起,甚至在指甲盖大小的地方使用细制的叠笔。
“这样再继续涂小格子就没意思了。”
顾为经之前挺喜欢上瓦特尔教授的提高班的。
他现在已经对作品集格式这类的东西完全无所谓,但瓦特尔教授所总结出来的绘画小窍门还是蛮好的。
这种小格子练习可以获得素描经验值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打磨用笔细节的能力。
此时同样还是在涂小格子,就对顾为经来说过于没有挑战了。
他决定增加难度。
顾为经刚刚就想到,自己可以尝试着在一张方寸之间的纸面上,用单色的素描调子构建出立体的复杂光影来。
他首先尝试用从中央点拉出发散的线条通向方格的四个角落,将方格纸切分成四个三角形的区域。
在四个区域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光影和笔法,使涂完后的小方格看上去像是从高空中俯瞰的金字塔。
然后是曲线,
用完美的海螺般的复调曲线填充住小方格的空间,四个角区域的留白再用更小的曲线填充。
这让整个画面看起来像是遍布着不同大小的漩涡。画面甚至会让人的眼神失焦,看上去像是盘在一起首尾相连游动的蛇或者海面里流淌着的涡漩,有点要掉San值。
试完前面两种画法之后,顾为经又尝试用更加凌厉难以处理的折线段。
“沙沙……”
他完全沉浸在了素描线条的世界之中的时候。
往日里喜欢在学生们做作业时,自己就回办公室摸鱼的瓦特尔教授拿着咖啡杯,又推门走进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