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梅开二度(一万一千字!)

择日走红 宋不留春 6556 字 1个月前

倒是《暮春》在飞鸿奖和凌云奖连续遇冷,让陆严河有点没想到。

明明《暮春》这部电影很好,取得的评价也很高,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都拿了银狮子,为什么在国内到现在一个奖都没有拿到?

陆严河实在疑惑,于是去问陈梓妍。

陈梓妍说:“还是评奖的导向型问题吧,毕竟这个片子在很多人眼中本质上还是个青春片,又是一个新人导演的处女作,那在很多评委的心中,这部电影已经取得了很高的荣誉了,不再需要去给它叠加这些荣誉了。”

陆严河大为不解,“这是什么道理,不应该就按照作品本身的质量去评价吗?”

“严河,在很多人眼中,一部影片的质量不仅仅是它本身的那段内容,任何一个作品都离不开它的附加的那些东西,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难道它在技艺上就一定是世界上最牛的画吗?可是它为什么是全世界最有名的画作?艺术品从来没有一个所谓的质量的标准,它就是心证,在大家心中,它位于什么位置,就是什么位置。”

陆严河懵懵懂懂之间有点明白了陈梓妍所说的意思,但又没有完全明白。

他知道,可能这又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理解,最后在某一天才会突然豁然开朗的事情了。

《暮春》不拿奖,刘毕戈心情有些低落。

国内三大电影奖项,只剩下最后一个银河奖。

按照目前的情况,《暮春》也很难获奖。

陆严河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陆严河回学校,碰到苗月,专门问了一下。

苗月说:“他心情是有些不好,但现在已经在准备后面的新戏了,每天都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去想这些事情,也挺好的。”

陆严河问:“那就好,我感觉他还是挺在意这几个奖的。”

“当然在意,拍的是华语片,当然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苗月说。

陆严河点头。

他问苗月:“那他后面要拍的这部电影,你参与剧本吗?”

“我不参与了,本身就是别人已经写好了一个剧本拿给他拍的,我参与进去也很奇怪。”苗月说,“而且,我还要改下一个剧本,就是那个要继续找你演的。”

陆严河笑了起来,“你这是以后准备做编剧了吗?”

“还没有想好,我反正要读研,不急着决定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先边上学边看看吧。”苗月笑着说,“不过我开始写我的第三本长篇了,之前也跟琳玉和周木恺他们沟通过,看过我的稿子,也许以后有机会到《跳起来》杂志上进行连载。”

“是吗?那太好了。”陆严河说。

《暮春》这部电影上映以后,苗月也一跃成为了很受瞩目的新锐编剧。

她之前出版的两本,尤其是在江印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暮春》,销量也迎来了大幅的增长。

如果这个时候苗月把她的新作放到《跳起来》上连载,对《跳起来》来说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光是“苗月新作”四个字,就能够引起很多关注。

对任何一个平台都是这样,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内容、新的话题,才能够让它们始终保持在用户的眼中,而不是久而久之,许久没有登陆,然后被遗忘。

陆严河对苗月说:“谢谢。”

苗月问:“你后面是不是也要进组了?”

“对。”陆严河点头,“马上就要进组了,等考完我就去了。”

苗月点头,说:“你这拍戏的速度,真的可以说是劳模了,关键是你还在上学,很多时候都不能接戏,我真不懂,为什么你一年下来,七八个月都在学校上学,为什么还能拍这么多的戏,很多演员一年拍一到两部戏都觉得累。”

“这跟我接的戏都只要拍大约一到两月有关,甚至更短。”陆严河说,“你像李治百他们,演一部大古装,五六个月就搭进去了,甚至更久,确实累。”

苗月:“好吧,那确实。”

“我听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短剧了,一部剧就八集、十集,这也挺好,你有没有想过试试写电视剧?”陆严河问。

苗月说:“其实也有人来找过我,问我接不接电视剧剧本的创作,但是我拒绝了。因为我也没有写过电视剧剧本,而且,我觉得我也写不了。写个电影剧本都要这么久呢,让我写电视剧剧本,我感觉得写到猴年马月才能写完。”

陆严河闻言,点了点头。苗月是典型的学院派,而且是一个对文字细节抠得很厉害的学院派。让她去写电视剧剧本,当然肯定不是不能写,但要改变很多的写作习惯,苗月现在本身对写剧本就还不是很熟悉,难上加难。

苗月问:“我听说,你是不准备读研了?”

“对,先不读了。”陆严河点头,“因为本身不打算走学术这条路,现在又是最需要时间的时候,我准备先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拍戏上,反正想读研,以后也有机会,三十岁能读,四十岁也能读。”

苗月:“这倒是。”

苗月又说:“你不想读研这件事,之前赵德钟教授还跟其他的老师吐槽过这事。”

“啊?”陆严河一愣,“为什么?吐槽我什么?”

“就说你还是要去做明星的,心沉不下来,研究生都不打算读。”苗月耸耸肩膀,“类似这样的话吧,也是很奇怪,我们学院除了你,也有很多其他的同学不打算读研,直接去工作的,为什么他偏偏说你啊。”

陆严河倒是大概知道原因。

之前刘桥专门做东,把他和赵德钟教授聚到一起,还专门主动提到,如果陆严河想读研,可以请赵德钟老师做研究生导师,当时陆严河很不喜欢刘桥这种做法,所以现场就婉拒了,还直接说自己暂时没有考虑读研。

估计就是那一次把赵德钟教授给得罪了吧。

-

雪簌簌地下了起来。

陆严河从教室出来,看到下雪,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李治百和颜良要不要一起去吃火锅或者麻辣烫。

他在三人群中at了他们俩,问他们晚上有没有空。

结果,李治百晚上有直播,颜良也要录节目,两个人都要深夜才能结束。

颜良说:我这边结束估计都凌晨了。

陆严河只能遗憾地作罢。

大家都越来越忙,时间上也越来越难凑上。

正低头看着手机,打字回“好吧”两个字,忽然就跟前面一个人撞上。

陆严河下意识地就开始道歉:“抱歉。”

一抬头,发现竟然是赵德钟教授。

“赵老师。”陆严河连忙打招呼。

赵德钟看见他,轻哼了一声,说:“走路看手机可不是什么好习惯。”

陆严河脸上挂着尴尬的笑容,点头,说:“是,抱歉,刚才在回一个消息。”

“回消息也不能够走路看手机啊。”赵德钟说。

陆严河只能继续道歉。

赵德钟这才黑着脸走了。

陆严河有些无奈,但是也不知道说什么。知道赵德钟就是看他不顺眼——其实,陆严河也大概猜到,那一天刘桥约他出来,大概是早就先提了一句陆严河想要读研,在找研究生导师这种话,不然,刘桥也不可能冒冒失失地直接说陆严河想读研,其实可以读赵德钟教授的研。没有赵德钟的默许,这种事情,当然是要导师先点头同意,才有学生的事。

不过这其中的弯弯绕绕,陆严河现在也不可能去跟刘桥问清楚了。

就他们现在跟刘桥的关系……

当然,就算跟刘桥关系还在,这种事情,刘桥也肯定不会承认。

陆严河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还是得认真地去跟赵德钟解释一番。

如果说赵德钟真的就是因为他不肯读研究生而对他有意见,那就是赵德钟的问题,他有什么偏见也不管了。可如果因为刘桥在其中说了一些惹人误会的话,而让赵德钟对他有了偏见,他也不会就让误会这么持续下去。

于是,陆严河追上了赵德钟。

“赵老师,您现在有空吗?我可以跟您聊一聊吗?”

赵德钟有些诧异地看了陆严河一眼,一直绷着的、黑着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感到诧异的慌张。

-

学校里很多教授,其实本质上还挺单纯的。

因为他们打交道的人相对都是单纯的。

所以,你可以从很多四五十岁的大教授身上看到其他四五十岁人身上罕见的愤青、理想主义的那一面。

赵德钟坐在陆严河的面前,本身还有些板着脸,不说话。

可随着陆严河慢慢地把他读书、演戏和上一次跟他一起吃饭的前因后果都讲出来以后,赵德钟的脸色就慢慢地缓和了下来。

“之前确实也纠结过一段时间,要不要读研,因为想读书,也感兴趣。”陆严河说,“但是,相比起做学问,写论文,其实我发现我更喜欢的是自己读书,而且,客观的原因也摆在那里,这几年我的影视项目很多,非常需要时间,我如果继续读研,那又会面临两边都无法专心做的境况,两边都要做,结果两边都做不到。”

赵德钟嗯了一声。

“所以,现在暂时不读研是我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决定。”陆严河说,“赵老师,我不知道刘桥是怎么联系您的,但我从别的同学那里听说,您对我不读研这件事有点介意,怕您误会,想跟你解释一下我的想法。”

赵德钟说:“你能把这些事情想得这么清楚,我支持你做这样的决定,不过,既然你说你爱读书,也爱文学,那就不要因为拍戏很忙,就放弃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能忘了读书。”

陆严河从赵德钟严肃的语气里听出了些许谆谆之意。

他很感动,也庆幸自己来找赵德钟解释了这件事。

-

十二月十六日这天,陈思琦给他发了一个消息,说:《跳起来》这一期冬日特刊的实体书销量,突破了三十万册!

陆严河看到这个数字,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这个数字,该怎么说呢?

这样一个数字,即使是放在十年前,纸媒还在盛行的时代,也依然是能打的数字。

在那个时代,也能算得上是畅销杂志了。

更不用说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了。

陆严河:真好!太好了。

陈思琦: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做报纸的想法,但我不想做一个传统的报纸,我要做一个能让读者感到“有份量”的报纸,他们能够从我们的报纸上,读到网上、自媒体上都读不到的内容。

陆严河:?

陈思琦说:这份报纸要以“文化”为主要概念,而不是文学,你看,我们这么多人,在这么多个高校,认识这么多大教授,实际上我们最清楚哪些老师有真才实学,而且有本事把专业知识讲得旁征博引又深入浅出。

陆严河脑袋里面轰的一声。

哈?

他突然就意识到一件事,这不就是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随着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入网络以后,慢慢掀起来的“知识付费”吗?所谓的网课。

陈思琦这是想要通过一张报纸,一张售价只要一块钱的报纸,让这个世界的人们得到同样的体验?

陈思琦说:就像我们很多同学会去其他的学院蹭课,而且,我们老师的一些网课发到网上,也有很多社会人士也会看,不是只有在学校里的学生才对文化感兴趣,文化也不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阁的东西。你跟秋灵姐还有她男朋友周书宇教授录那期《城市游记》,很多人就反馈,想要让周书宇教授常驻这个节目。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仍然有大量的人对“文化”是有需求的,无论是真的需求,还是心理上的需求。

陆严河听陈思琦说完,内心更震惊了。

他真的没有想到,陈思琦竟然靠着自己就洞悉了这样一个社会心理。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很多人都在说,网络的海量信息让很多人都不爱看书了,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家进行长时间阅读的能力。

但在这个现象出现的同时,却也同样让很多人的心中都希望能够读到一些有意义、有文化的内容。

我们讨厌给每一件事都赋予意义和价值,享受单纯地浪费生命,但与此同时,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肯定在更长、更远的尺度上追寻着一点更恒久的东西。

这是人类繁衍至今的本能。

陆严河第一次在听到陈思琦想要做报纸之后,感到一种“她这个想法很对”的念头,也是第一次说:这个很值得做。

他之前是真担心,陈思琦想要搞一场报刊届的文艺复兴,试图在报刊届复制《跳起来》的奇迹。

如果奇迹可以复制,也就不叫奇迹了。

当时他们做《跳起来》,没有冲着能成功的目标,纯粹就是想要做这么一件事,所以才做起来的。

报刊却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