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重组成果

首当其冲的便是坚决遏制附属公司不断扩大的亏损状况。钟田文深知这一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像毒瘤一般侵蚀整个集团的根基。

于是,他一方面大力加强总公司与各个附属机构之间的紧密沟通,确保信息能够畅通无阻地传递;另一方面,则通过建立更为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各公司实施精细化的监管,以提升其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与此同时,钟田文还将目光聚焦于强化集团的财政基础之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果断地决定对那些长期处于亏损以及盈利水平较低的公司进行整合或者干脆予以解散。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此时的和记国际旗下竟然坐拥多达 318 假公司!相较于前世而言,更是多出了九龙仓储集团、如今的和记置地集团以及牛奶国际集团等三家巨头。

可惜的是,其中绝大部分公司都深陷亏损泥沼难以自拔,尤其是茵地尼和星岛的投资项目,亏损程度堪称触目惊心。不仅如此,其他众多海外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令人忧心忡忡。

为了彻底解决整个集团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以及长期以来入不敷出的窘迫局面,钟田文可谓是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在此期间,他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其中包括果断地解散或者合并多达 107 家公司。经过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一直持续到和记国际与黄埔船坞正式合并前夕,整个集团旗下仅仅只剩下 211 家公司得以留存下来。

为了进一步增强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动性,钟田文起初着手对那些短期投资项目展开全面清理工作。要知道,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集团内部的短线投资额竟然一度飙升至令人咋舌的 7.3 亿港元之巨!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些看似诱人的短线投资如今无一不是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尚未到达能够顺利回收本金及利润的阶段。

倘若选择在 1975 若将其全部抛售变现,那么预计将会产生超过 4 亿港元的巨额亏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钟田文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毅然决然地决定再次增加短线投资额度。

就在近期,趁着股票市场波动异常剧烈之机,他巧妙地挪用了重组成功后所获取的宝贵资金,并毫不犹豫地追加投入了整整 3 亿港元。这样一来,如果按照最初的投资成本来计算,整个集团在短线投资方面的累计金额已然高达惊人的 10.3 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新增的 3 亿港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成功助力集团完成了对屈臣氏和黄埔船坞这两家极具发展潜力且前景广阔的公司的股权收购事宜,从而使得这两家原本只是作为联营伙伴存在的公司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为了集团的附属子公司。

通过这一精妙布局,不仅有效提升了集团整体的资产规模和实力,更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长达一年有余的深入改革之后,和黄内部管理层的改组工作终于接近尾声,基本上大功告成了!在此期间,那些导致企业严重亏损的问题源头都被逐一排查出来,并得到了妥善解决,所有主要的亏蚀情况均已被成功遏制住。

即便取得了这样显着的成果,然而从外部视角来看,和黄集团的根基似乎依然不够牢固。据相关数据显示,该公司目前仍然背负着超过四十亿港元的沉重债务负担。

不过,在钟田文认为和黄集团如今已然呈现出一幅全新的面貌:整个组织架构变得越发清晰明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也划分得十分明确合理。

遥想当初还未合并之时,黄埔船坞公司自身存在的缺陷可谓一目了然。

那时,这家公司的经营业务相对较为单一,仅仅局限于货柜码头、交通运输、房地产、制造业以及船舶修理业等等领域。由于受到这种局限性的制约,这些业务未来的拓展空间着实有限。

当时的黄埔船坞只有一个优势——其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数量极为庞大,这与当时很多船坞公司一样,他们占据了许多土地,就比如早期金钟附近的旧海军船坞地块,拥有117万尺的土地,后来流拍了,被拆分了卖。

如果能够对这些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无疑将会给公司带来一笔数额惊人的现金收入。只可惜,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笔潜在的巨大财富尚无法直接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相比之下,和记的业务范畴则要广泛得多,而和记所掌握的最为宝贵的资产并非其他,正是各类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精英们正好可以填补黄埔船坞在某些方面的短板,帮助黄埔船坞更好地规划和运作土地开发项目,从而确保由土地发展所产生的资金能够得到恰如其分的运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钟田文决定提前将和记国际与黄埔船坞合并,两家公司合并之后,令和记黄埔在英资四大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和记在贸易方面的稳固基础、优秀管理人才,加上黄埔地产发展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和黄集团已迅速恢复稳健的基础。

合并过后,和记黄埔一跃成为香江业务最庞大、最广泛的企业集团之一。

全并之后,和黄集团共辖有上市公司8家,包括和宝、均益仓、都城地产、安达臣大亚以及海港工程;而退市的企业有和记黄埔、屈臣氏、和记地产、香江置地、九龙仓储,其所经营的业务遍及进出口贸易、批发零售商业、商务、货柜运输船坞、货仓和交通运输、地产、石矿业、建筑业,以及投资业务。

自钟田文接管和记以来,一场轰轰烈烈且雷厉风行的变革就此拉开帷幕。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一系列果敢而有力的改革举措,旨在让这家庞大的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