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派来的使者一行人灰溜溜地被汉军骑兵护送着出了大营,岳飞便召集众将,点起兵马,主动迎了上去。
至于伊卜拉欣二世,岳飞以可汗尊贵为理由,将他“护卫”在了身边,就领两千东喀拉汗国的精锐王城禁卫军在汉军的中军大阵前。
伊卜拉欣二世不敢抗议,他期望汉军能够取得胜利,这样他就可以借助汉军的力量,对付八剌沙衮一带的葛罗禄、康里等诸部落,这些部落贵族对他以及此前的几位可汗可从来不是很尊敬的。
伊卜拉欣二世羡慕中带着一丝恐惧,看着武松带领着步人甲重步兵以及三千汉军步兵出列,那明晃晃的一排排斩马刀,实在让他心里发寒。
从喀拉汗国时代起,由于推行了彻底的分封,直属于可汗的禁卫军数量一直不多,大约也就在三万左右浮动,各城主皆有私兵,同时喀拉汗国也可以招募志愿兵,也就是民兵。
所以喀拉汗国的士兵着甲率并不高,尽管在穆萨可汗主动接受绿教教义后,在汗国的南方出现了数十万转为农耕的百姓,但东喀拉汗国从未断绝与中原的贸易。
从某种意义说,在西夏强势崛起、把持了河西走廊商路后,吴用“开辟”的两条青海南北商道,其实就是东喀拉汗国最早用人命蹚出来的。
技术的扩散是无法遏制的,前宋无力重返西域,于是中原的冶铁技术也传播到了西域,东喀拉汗国靠着贸易获得了中原的技术,但国内军队平均着甲率仍旧不超过一半。
伊卜拉欣二世带来的精锐王城禁卫军,单从武器铠甲装备来看,与汉军一对比,就显得格外寒酸,至少像武松等将士提着的那种巨大的斩马刀,东喀拉汗国的禁卫军也配备不起。
汉军每一都都配置有司号官、司鼓官,司鼓官挎着小腰鼓,本都的士兵们便跟随着鼓点一步一步前进,随着汉军将士的不断出列,便排出了一个整齐划一、鸦雀无声的方阵来。
伊卜拉欣二世远远地看见汉军在阵后忙碌地布设虎蹲炮,推出了马拉红衣炮,急得心痒痒的,他是真的想近距离看一看究竟什么是火炮,可惜岳飞不给他任何参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