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章 海的那边

东方朔两股重新坐回后脚跟上。

其实,东方朔就是吓唬吓唬他,他早就想照亮照亮高智了,只是苦于一直没机会,现在机会来了,东方朔也不想错过。

汉初兴道教黄老之学,东方朔在朝时,刘彻听取董仲舒的建议,大力抬高儒学的地位。像东方朔就是标准的儒道合一的大才,儒学道学都精,但他并非是儒道合一成了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数码宝贝里暴龙兽的错误进化序列,等同于进化成了丧尸暴龙兽,

而东方朔的儒道合一,是正统的进化路线,战斗暴龙兽。

对于高智的佛学,东方朔有着不好的预感。他预感到佛学一定会在中原发展起来,就算现在不行,未来有一天也可以,身为卫道士,东方朔有了危机意识。

高智整理语言问道,

“对于大汉经学,贫僧已研读甚多,然经学精妙,就算贫僧看得再多,仍是不解其意,正好今日可与东方大夫讨论一二。”

东方朔丝毫不客气,直入正题问道:“你可读礼?”

“读过。”

高智出言谨慎,他察觉到了东方朔的咄咄逼人。

“既读过礼,你应知一句话...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

衣冠,礼之制也。

你今日所着,不着朝服,不着深衣,

知礼乎?”

高智身穿百衲衣,各种颜色缝在一起,东方朔老早就看不顺眼了。衣制规章,都与宗法制相关,东方朔一句就问到了根本,

刘彻看向高智。

他俩平日交往甚密,看得久了,刘彻反而忽略了此事。但刘彻本质不变,他最重上下观念,虽无表情,但在场众人都明显察觉到了陛下的不快。

高智手心冒汗,心中暗骂东方朔,

本以为只是小聊两句,没想到,开口就想把自己往死路上逼!真狠啊!

“陛下...”

高智开口。

被刘彻粗暴打断,“你是与东方朔辩论,老来找朕做什么?”

“是。”高智心里苦啊,又转向东方朔,“东方大夫,贫僧是在修行杜多。”

“哦,听过。”

东方朔点点头。

杜多,就是头陀,是佛教的一种苦修方式。

用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抖擞精神”之意。

佛教僧人苦行修身,已修头陀的方式,修十二种苦行,分衣、食、住三大类,粪扫衣,常乞食,住静处...发展至后来,才以头陀代指行脚僧人。

高智连忙解释道:“微臣既为大汉官员,着百衲衣行头陀却有不妥之处,多谢东方大夫提点,等回去微臣就换回朝服。”

高智可不敢再留破绽了,

自己寄人篱下,更何况大汉也没有佛教氛围,没必要迁就他苦修,

他的身份最优先应是大汉官员,其次才是僧人,这点是一定要搞清楚的。

分不清主次,后果很严重。

“高主簿,”东方朔一开口,高智就是心头一紧,“听闻杜多是你们身毒僧人的苦修之法,但我却不解其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何以如此自糟蹋父母精血?“

此事是东方朔最看不惯高智的地方。

古人连头发都不敢轻易剪断,修行的僧人说剃光就剃光,而先秦百家的理论中,也鲜少有折磨自己已求完满的理论。

不夸张的说,高智所行,在东方朔眼中与旁门左道无异。

君子避险,修身齐家,这是根植在华夏人血脉里的思想,先修身,把自己搞好再讲其他的,一步一步来,

佛法却反其道而行,以苦行为乐,并且认为苦行是在解救苍生。

“人生皆苦,摒除物欲,精进所学。”

高智唤了声佛号,小沙弥神情肃穆,也跟着行了个佛礼。

“精进所学不错,可与摒除物欲又有何关系?”

东方朔不是有意刁难,他是真的不理解。

汉人讲中庸,

要享乐,但也要节制,不要过那个度就好,过犹不及。

而高智所言,并非是过犹不及了,而是根本没有!

“人之精有限,分则耗,专可成。”

东方朔反问:“何以游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