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元光您有提到,咱们光甲航天要在今年发射完全电驱动的火箭到光甲号上去。
是否可以认为咱们解决了电推进器马力不足的难题呢?”
陈元光说:“当然,因为刚才讲到的电推进器是过去的情况。
现在情况又截然不同,或者说从常温超导诞生之后电推进器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电推进器的改进涉及到功率和能源供应,需要新的功率半导体元器件,来实现更高效的电能转化和传输,需要能量密度更高的储能技术来保证它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
在推进器的设计层面,需要改进磁场产生和约束系统,需要有更高效的等离子体生成和控制方式。
这些都可以由常温超导材料来解决。
我们的电推进器要通过磁场来创造等离子体,然后由等离子体提供推力,这就涉及到发动机本身会向下喷射大量的等离子体。
也就是说过去最大难点其实在找合适的耐高温、耐等离子体、抗冲刷性能的新型材料上。
我掌管的自然基金这三年给了很多我觉得有潜力的材料领域学者,倒不是说希望他们能够立刻做出可以大规模商业化的成果,这不现实。
而是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够给我们一点灵感,让我们找到合适的路线,然后朝着这个路线再集中资源去推进。
很高兴的是没有多久,前年年底的时候有了合适的结果,然后再花了两年把这个研究成果推进到一个新的地步,今年开花结果。
今年我们全新的电推进器,它已经能够提供超过3万牛的推力了,作为一款小型火箭的发动机绰绰有余。”
“相信这会是华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如何看待光神接受央妈采访一事?”
“谢邀,这个回答下有太多内容在讲在光神主导下光甲航天这些年创造了多少奇迹,多少技术上的突破,我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
我想讲一下我对光甲航天技术秘密的猜测,也是这些年为什么光甲航天可以,而其他机构硬是追不上的最主要原因。
先讲一个不相干的事情。
可回收火箭能够实现,最重要的是SpaceX工程师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对最优软着陆问题中非凸的控制约束和朝向约束进行无损凸化》。
在人类历史上外星探测任务中,探测器着陆不是难事,但对于可回收火箭来说,软着陆非常困难,在SpaceX以前,人类只在月球和火星上实现过软着陆,大部分软着陆都是通过探测器靠近地面的时候点燃反推进发动机减速最终实现着陆。
嫦娥五号登月就用的是这个方式。由于月球重力低,登月舱相对较轻,反推发动机不需要长时间运行,所以实现软着陆相对容易。
但地球重力大,另外火箭的话除了发动机以外不可能再去装额外的发动机,所以火箭回收就需要从高空规划运动轨迹,持续控制发动机输出,相当于火箭控制器需要在全降落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实时计算两个带约束的非线性优化问题。
而这篇论文正是解决了火箭软着陆的优化问题,让让软着陆优化在实际火箭中能够快速求解。
论文发表后的2013年SpaceX开始将论文的优化算法应用在真火箭上,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我想说的是,光甲航天能够实现如此多的技术突破,硬件层面的技术突破,最被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是常温超导体的技术突破,这被认为是光甲航天乃至华国核心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但在我看来,这背后一定还有其他的核心技术被光神或者其他科研人员所突破了,这才能解释近年来光甲航天在航天领域的无往不利,所向披靡。
我严重怀疑就是N-S方程,光甲航天找到了N-S方程的通用解,起码是找到了一些限制条件下N-S方程通用解。
像光甲航天接下来自NASA的救援任务,选择发射长空号空天飞机去国际空间站完成救援,不回地球而是去光甲号转一圈。
要知道过去长空号可是一次都没和光甲号做过对接。
包括去年的核弹变轨,虽说在明面上看光甲航天给的都是范围,我要发射10枚以内的核弹,但实际上未必就不知道精确值。
在我看来,很有可能光甲航天有N-S方程的通用解,他们在涉及到各种类型流体问题的时候,都能基于N-S方程通用解去进行建模,所以他们才会在火箭发射、多飞行器对接、复杂飞行器对接、飞行器空天飞行这些事情上一次性成功。
不然这压根不符合常理。
包括这次的电推进器,我相信一定也是基于N-S方程有解,所以设计出了最优结构,一次性把电推进器的推力从过去的200牛变成了现在的3万牛。
所以在短期内,阿美利肯在航天领域想跟华国竞争压根就不现实,无论是马斯克还是牛斯克,换谁来都不行。
因为光甲航天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这不是你靠工程能力、靠资源堆能解决的。
再加上常温超导的加持,阿美利肯投入100的资源,产出可能都没办法和华国投入1的资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