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不仅是东汉的都城;也是司隶的州治所,核心城市;同样也是司隶(郡)河南尹的治所。所以,洛阳里面有一个规模非常之大的太守府,是在原来东汉皇宫的南边修建的,亦或者说是曹魏翻新的建筑吧。
(司隶其实跟其他十一州的行政划分一样,只不过司隶是都城所在的位置,规格要高一点,比起其他州名号要响亮。司隶内部也是划分了数个郡,当然,由于地盘限制,司隶的每个郡比较小,每一郡亦有治所和太守,洛阳同样也是河南尹的治所。)
按理来说,小到洛阳城的大小政务籍册,中到河南尹一个小郡的各种政务籍册,大到整个司隶地区的政务籍册,应该都存放在这太守府内才是。可吴用翻找了半天,竟然什么也没找到,感觉都是乱的。
就在这时,有人来报:“报,吴大人,在后面院子里发现了大量焚毁过的竹简和帛书!”
吴用脸色一变,连忙跑到了后面院子里,刚抬起头,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摊已经烧成灰的灰烬,其中也有不少没有完全烧完,还留下来一半,吴用走近一看,上面依稀写着洛阳的字样。
看到这里,他长叹了一口气:“这赵俨也是真够狠啊,临走之前,还专门将所有籍册都给焚毁,这是铁了心不让我们在洛阳好过啊!真是损人不利己之事!”
说一句题外话,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很重要一点,就是历代相传的史籍。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史官,记录朝代兴亡大事;同样,每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的《县志》或者《郡志》,记载的是本地发生的事情。
一般这些贵重的东西都会存放在重要的地方,不管朝代更迭兴替,一般是没人故意焚毁这些东西的。这可不是瞎说,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不少地方的县城里,还完整保存有往上数一两千年的《县志》呢。
再说回诸侯之间的互相攻伐,上层建筑那些大领导就不说了。每个县城以及再往下乡里,这些非常基层的干部死活是没人在意的。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也是最容易‘变换身份’的官吏。
昨天还属于魏国,是魏臣,由魏国朝廷发俸禄;第二天蜀军拿下了此城,他们就变成了蜀臣,明年的俸禄都改由蜀国发放了。当然,也会有混战期间,来回拉锯的情况,那这些人就各司其职呗,管谁会是最后的老大,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每个国家攻占了一地,也都不可能说从上到下,小说几十大说几百个官吏全部更换成自己人——他们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啊!基层干部基本都不会动,这也有戏言:“流水的太守,铁打的乡长。”
而一个国家攻占一地,可以无缝衔接,直接处理好政务的关键除了有这些原封不动的基层干部之外,还依靠更多的就是城中存放的各种籍册,包括但不限于:城中田地亩数,户籍口数,人口等等信息。
有了这些信息,只需要在此基础上维护就行,等到后期过了几年稳定后,再进行人口普查、田地丈量这些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做的基础工作,及时同步更新一下籍册就行了。
但是现在,赵俨临走之前将洛阳城内的所有籍册都给烧毁了(也可能是赵俨带走一部分,其余不太重要带不走的就烧毁了,但是吴用并不知道)。这就纯属于画蛇添足了,你赵俨带走又没用,烧了就纯恶心蜀国,这也是吴用说他净干这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原因。
“学究,怎么了?”后面徐达也走了过来,想询问吴用发生了什么,可他走近一看,也是张大了嘴巴:“啊,这,赵俨走之前,不会是将洛阳城内所有东西都给焚毁了吧?”
“徐将军,没错。我刚才在屋内柜子里翻找半天,连一个竹简都没有找到,谁曾想全部被毁了!”
徐达也是叹气:“唉,洛阳城毕竟是战略要地,魏国丢失肯定心有不甘,他们才会选择鱼死网破,坚决不给我们留下任何东西。我刚才也派人去看了,城内五个粮仓,都已经没有什么余粮了,魏军这搬空的速度可真够快啊!”
很快,吴用就缓过神来了,自我安慰的笑了笑:“无妨,烧毁了就烧毁吧,我们可以再着官吏重新丈量统计,再按照我们蜀制再制定一些籍册。只是可惜,这需要大量的人手和大量的时间,咱们现在一时半会估计整不了咯。”
徐达点了点头:“嗯,确实需要大量的人手。我待会写信向太子说明情况,让太子看看能不能先调来一些人手急用,暂且将洛阳政局稳定下来再说。”
“是的,先稳定一阵子就行了。而且再过几个月,新的一次科举就要开始了,估计荆州学宫那边也会培养不少人才,到时候就申请一下,优先往洛阳调拨一些吧!”
吴用也附和了一声,顺便还提起了荆州的学宫以及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的科举考试。人才储备这种东西,平常不觉得有什么用,但真比如此刻需要的时候,就知晓太子费心费力搞学宫、搞科举的好处咯。还是那句话,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策略!
就在他们二人在思索后续怎么重建洛阳政务籍册的时候,外面又有亲兵来报:
“报,徐将军,吴大人,太守府外面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看穿着打扮,应该都是城中的大户。他们每个人都带着箱子,说是要面见徐将军,有一些见面礼来送。”
“小的也知道规矩,本来拒绝了好几位,可他们被拒绝后也不肯走,就一直赖在门口。后面不断有人过来,现在人也越来越多了,小人不敢怠慢,特来禀报……”
徐达在意气风发的感慨之际,吴用也没闲着,他直接带人开始在太守府内翻阅各种籍册了,一般来说,这种贵重的东西都会放在太守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