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台精密激光雕刻机,掩膜板的雕刻将会得以大面积的推广。
想到此,他又想到了EDA芯片设计软件。
想要开发一款通用的EDA芯片设计软件,如果没有桌面操作系统,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便开启了套娃模式。
同样的,后世用惯了桌面操作系统,现在使用命令行输入方式,总有砸键盘的冲动。
所以,当他设计出女娲1号后,就开启了桌面操作系统的设计。
有着鸿蒙系统的经验,再加上后世的见闻,搭建一个桌面操作系统相对来说,要少走许多弯路。
在考虑操作系统架构的时候,李元把系统设计成内核和用户两大部分。
考虑到将来的版权问题,新系统没有沿用“鸿蒙”这个名称,而是命名为“银河”桌面操作系统。
记得当时为了取名,他纠结很久,最后这个名字还是李乐给的建议。
确定名字后,李元开始设计操作系统。
编写完框架后,设置好规则,让“女娲1号”编写模块代码,并进行测试。
比如,设计一个浮动按键,李元给出描述,“女娲”进行代码设计、实现。
李元根据效果,不断细化描述,增加参数。
当达到满意的效果后,再要求“女娲”对此段代码进行优化,确保效率和效果达到一定的平衡。
开始时,慢一点,但是当“女娲”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后,这份工作便快了起来。
李元的参与度也大幅下降,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做其他工作。
当模块集成、测试完成后,进入系统集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遇到了最大的问题。
由于内核的内部模块相互耦合,虽然提升了调度效率,但是非常容易导致系统崩溃。
无论如何优化内核,这种频繁崩溃的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
天可怜见,终于在半年后,触发了签到系统,得到一本操作系统技能详解。
技能除了讲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外,还附带了一些典型的操作系统。
内容包括linux、Windows32、Windows95、WindowsNT、实时RTOS等常见系统。
通过翻找知识,和比对各种系统,让他找到了“银河”系统崩溃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