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扇6命运多舛,前后三次上马,四次下马,五次转移生产单位,最终在八十年代初下马。
他之所以熟知这段历史,因为后世他的舅老爷便是涡扇6的设计师之一。
一生最美好的时间段奉献给了涡扇6,每每喝酒提起,必定潸然泪下。
是非功过,他不好评判,但是我们航空发动机的历史确实有够曲折。
他虽然有航空发动机的技能知识,但是基本局限在80年代之前的水平。
唯一不落时的应该是101发动机,可以匹配艾美莉卡15和16战斗机。
技术本身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材料和加工能力。
想想舅老爷说过的曲折历史,他决定暂时不参与。
有时间的话,可以做一个101发动机的模型玩玩。
抬头看看期待着答案的老将军,李元狠狠心。
“谭老,我其实更擅长芯片研究。涡喷6改相对简单,恰好需要改动的地方,是我的强项。
至于涡扇发动机,我一点概念也无”。
“小李,不要妄自菲薄,没做之前怎么轻言放弃”,老将军不甘心。
“谭老,目前的发动机研发基本上是引进生产线,并开展国产化工作。
这样做的好处是投入可控,容易出成果。
缺点也是非常多,就是缺乏技术的延续性,无法形成有效积累。
我们只能被动地跟在先进国家的背后模仿,然后再国产化”。
“那正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持续投入,完成技术的原始积累”,老将军感慨道。
“航空发动机是个系统工程,尤其是对基础科学的依赖性非常强。
这方面人才我国目前还是非常短缺,无法从理论上给出最佳设计。
同时,高性能的发动机对基础工业的依赖更是严重,需要更多的新材料用于高压、高温和高应力环境。
对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更高。
这是前一个阶段我支援南北两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后的感触。
所以,以当前的情况看,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更容易出成绩。
更能提升我方的战斗力”。
老将军独自提了一杯,李元和童代表慌忙跟上。
“说说看,你如何提升我军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