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初年。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在呼啸的北风中别有一番滋味。
私塾内,二十来个孩子在课桌钱背诵着《论语》。这些孩子大的十五六岁,小的七八岁左右。基本上都是衣服粗露的穷人家的孩子。再大点的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要养家糊口,不可能来读书了。
那时大户人家里有钱,都是直接重金把教书先生请到家里教孩子读书。而且大户人家的老爷夫人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应该和穷人的孩子做同学。
私塾内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附近贫困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到了能干活的年纪,冬天田里没事干,就到私塾里读书。除了这一点以外,能吸引孩子们读书的重要原因是:这个私塾是免费的。
这些孩子们父辈基本上都是平山县首富佘员外家的佃农,佘员外耕读传家,认为孩子要有出息就得读书,至少能识字,出门在外不容易受欺负。
孩子们都很珍惜这次读书的机会,课堂上都聚精会神的听着老先生讲课,私塾里炭火烧的很旺,每个人的脸上都红扑扑的。
“唧唧……唧唧……”的声音从课桌第一排传来,大家都很熟悉,是田地里最常见的蛐蛐声。随机细想:不对,大冬天的哪有蛐蛐。都停下读书,不约而同的向第一排看的少年去。
那少年大约八九岁左右,身材瘦削,左手把书立了起来,挡住了先生的视线,右手拿着一根秸秆,拨弄这桌子上罐子里的东西。
孩子们恍然:原来是佘员外家的二公子,私塾里的刺头声――佘耀。
佘耀左边桌子上的男孩,大概十三岁,看了一眼老先生,皱着眉提醒佘耀,然而佘耀太过入迷了,没有听到。
佘耀右边桌子上一个少女,大约十二岁的年纪,轻轻的拽了拽佘耀,佘耀完全没有注意到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他,轻轻道:“姐,别动,我的无敌大将军马上就要赢了。”
孩子们都努力憋着不要笑出声来,女孩的脸羞的通红。
老先生轻声咳嗽了一下,道:“佘潇,坐好。”
女孩只能端坐。